当前位置:同城游>资讯中心

围棋历史

发布时间:2016-02-15

围棋是中国古代四大艺术之一,历史源远流长。琴棋书画之棋,指的就是围棋。现代,围棋作为一种体育项目,受到国际的青睐。

围棋的起源在中国流传较久较远的说法是“尧造围棋,丹朱善之”。这句话据传是出自已佚名的《世本》一书。《路史后记》中说尧娶妻富宜氏,生下儿子丹朱。丹朱行为不好,尧至汾水之滨,见二仙对坐翠桧,划沙为道,以黑白行列如阵图。帝前问全丹朱之术,一仙曰:「丹朱善争而愚,当投其所好,以闲其情。」指沙道石子:「此谓弈枰,亦名围棋,局方而静,棋圆而动,以法天地,自立此戏,世无解者。」。丹朱由尧处学了围棋,据说果真有了长进。(仙话见《历代神仙通鉴》)也有人说是舜作围棋以教愚子商均。


春秋战国之时,诸子百家各执己见,到处游说,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。已经十分风行的围棋开始在诸子的言论中出现,或褒,或贬,或以围棋为例,或直接论述围棋。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,这对围棋的发展,起了重要作用。


秦代时间很短,未见关于围棋的记载。

西汉时期的围棋活动似不广泛。因为到了东汉初年,班固在《弈旨》一书中还说:「博行于世而弈独绝」。六博流行,却不见围棋。 大致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,围棋活动才又兴盛起来。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现的三国时期东吴大将朱然墓中,有一幅两人对坐下围棋的生动画面。


三国时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棋手。 三国之中,蜀国下围棋的人相对少些,但也不无名家。《三国志.费炜传》中说,费炜很喜欢下围棋。后主延熙七年间,魏军大举侵犯蜀国,费炜率兵抵挡。当时,形势很紧张,敌人大兵压境,蜀军随时都有战败的可能。费炜却指挥若定,稳坐军帐之中,与光禄大夫来敏专心致志地下围棋,很有大将风度。据说,在这战乱之秋,费炜常下围棋,劳逸结合,从不影响战事。 


东晋会下棋的人很多,开国元勋丞相王导精通棋艺。他曾与长子王悦对弈,认为这里面有无穷乐趣。他的次子王恬多才多艺,其中围棋较好,是东晋初年较有名的棋手之一,与王恬齐名的,还有江霖,他也有多方面的才能。围棋是陶冶人的性情的,下棋的布局、着法、时间、节奏,乃至对输赢的态度,很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情。


南朝的一些皇帝都十分喜欢围棋,如宋武帝刘裕,文帝刘义隆,明帝刘域、齐高帝萧道成,武帝萧绩、梁武帝萧衍,简文帝萧纲;陈武帝陈霸先,还有后主陈叔宝等,他们有的设置官署管理棋手和围棋活动、有的举行围棋等级赛(甚至自己也参加这种比赛)、有的组织编辑棋谱(甚至自己就是撰写人)。所有这些作为,对南朝围棋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。


到了唐代,我国围棋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。唐代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,使围棋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获得更快的发展。较负盛名的帝王棋手当推玄宗李隆基,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下来,妇孺皆知。但有件事人们未必知晓,杨贵妃还是位通晓围棋的棋手:据《酉阳杂俎》记载:某年夏天,玄宗与亲王对弈,杨贵妃站在一旁观阵,手里牵着一种温驯的小动物––康国猧。下着下着,玄宗招架不住亲王的围攻,眼看就要输了。杨贵妃看得明明白白。她急中生智,把手中的康国猧放到棋桌旁边,让它爬上棋盘,结果把棋子搅乱了。一局棋便不了了之,给皇上解了围。玄宗为此十分高兴。


宋代围棋出现了「棋会」,即公开比赛。哲宗、徽宗时,出了独霸棋坛、所向披靡的大棋手刘仲甫。 围棋到了明朝,大为昌盛,名家好手辈出。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欢下围棋,相传南京胜棋楼就是他和徐达下围棋的地方。


围棋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留下的美文佳话不胜枚举。黑白神韵清淡远,融贯千秋透云天,遥看当年风流君,不羡江山只羡仙。